A. 網路信息安全事件的案例有哪些
2013年國內外網路安全典型事例
【案例1-1】美國網路間諜活動公諸於世。2013年6月曾經參加美國安全局網路監控項目的斯諾登披露「棱鏡事件」,美國秘密利用超級軟體監控網路、電話或簡訊,包括谷歌、雅虎、微軟、蘋果、Facebook、美國在線、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幫助提供漏洞參數、開放伺服器等,使其輕而易舉地監控有關國家機構或上百萬網民的郵件、即時通話及相關數據。據稱,思科參與了中國幾乎所有大型網路項目的建設,涉及政府、軍警、金融、海關、郵政、鐵路、民航、醫療等要害部門,以及中國電信、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的網路系統。
【案例1-2】我國網路遭受攻擊近況。根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抽樣監測結果和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發布的數據,2013年8月19日至8月25日一周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為5470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網站數量為3203個;針對境內網站的仿冒頁面數量為754個。被篡改政府網站數量為384個;境內被植入後門的政府網站數量為98個;針對境內網站的仿冒頁面754個。感染網路病毒的主機數量約為69.4萬個,其中包括境內被木馬或被僵屍程序控制的主機約23萬以及境內感染飛客(Conficker)蠕蟲的主機約46.4萬。新增信息安全漏洞150個,其中高危漏洞50個。更新信息:
【案例1-3】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的數據顯示,中國遭受境外網路攻擊的情況日趨嚴重。CNCERT抽樣監測發現,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境外6747台木馬或僵屍網路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90萬余台主機;其中位於美國的2194台控制伺服器控制了中國境內128.7萬台主機,無論是按照控制伺服器數量還是按照控制中國主機數量排名,美國都名列第一。
【案例1-4】中國網路安全問題非常突出。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地區互聯網用戶數量急劇增加。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網路用戶將上升至50億戶,移動用戶將上升100億戶。我國2013年互聯網用戶數將達到6.4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4.61億。網民規模、寬頻網民數、國家頂級域名注冊量三項指標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然而各種操作系統及應用程序的漏洞不斷出現,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網路安全技術、互聯網用戶安全防範能力和意識較為薄弱,極易成為境內外黑客攻擊利用的主要目標。
B. 簡述各種網路安全隱患的主要特點和威脅
各種網路安全隱患的主要特點
1、網路的開放性,網路的技術是全開放的,使得網路所面臨的攻擊來自多方面。或是來自物理傳輸線路的攻擊,或是來自對網路協議的攻擊,以及對計算機軟體、硬體的漏洞實施攻擊。
2、網路的國際性,意味著對網路的攻擊不僅是來自於本地網路的用戶,還可以是互聯網上其他國家的黑客,所以,網路的安全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
3、網路的自由性,大多數的網路對用戶的使用沒有技術上的約束,用戶可以自由地上網,發布和獲取各類信息。
威脅:
1、數據泄漏被普遍認為是如今最令企業擔憂的安全威脅之一。有些數據的泄漏僅是用戶無意間就哪些應用程序能夠查看和傳輸其信息做出錯誤建議的問題。意外披露也是很多情況下數據泄露的主要原因。
2、社會工程欺騙導致的移動網路安全威脅也是一大重點,社會工程學欺騙就是通常以交談、欺騙、假冒或口語等方式,從合法用戶中套取用戶系統的秘密。
移動設備上的網路釣魚攻擊的可能性是台式機的三倍,部分原因是人們最容易在手機上看到消息,特別是較小的屏幕尺寸以及智能手機上的詳細信息顯示有限,這也可能增加網路釣魚的成功幾率。
(2)人為操作導致的網路安全事件擴展閱讀:
防範網路安全隱患
1、宣傳網路安全的基本知識。例如手機、智能攝像頭隨時可能被遠程式控制制,變身竊聽、竊照工具;各種智能軟體的免費使用均需要開啟定位系統,而這也意味著你的日常生活被網路完整記錄;刪除和格式化處理的信息均可以被恢復、看似只有幾位密友的微信朋友圈幾乎沒有安全性可言等等。
2、鼓勵網民養成良好的上網及用網習慣。例如工作郵箱與私人郵件分離;不點擊不明鏈接,高度警惕免費WIFI;日常工作中要遮蔽電腦攝像頭等等。
3、強化網民的加密意識和正確加密方法。信息加密如同給家門上鎖,是每個網民都必須掌握的技能。設置密碼有三忌:忌密碼設置過於簡單,忌所有信息加密使用同一密碼,忌將不同密碼保存在計算機中等,密碼設置的基本技巧是數字+字母10位以上。
C.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5.黑客:
D. 下列哪些屬於網路安全事件
2和3屬於。
E. 信息安全事件包括哪幾類
1、有害程序事件(MI)2、網路攻擊事件(NAI)3、信息破壞事件(IDI)4、信息內容安全事件(ICSI)5、設備設施故障(FF)6、災害性事件(DI)7、其他事件(OI)信息安全事件分類分級解讀
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於人為原因、軟硬體缺陷或故障、自然災害等情況對網路和信息系統或者其中的數據造成危害,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網路安全事件。
1、信息安全事件分類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GBT 24363-2009 信息安全技信息安全應急響應計劃規范》、《GB\T 20984-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 《GB\Z 20985-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網路攻擊事件管理指南》 《GB\Z 20986-2007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網路攻擊事件分類分級指南》等多部法律法規文件,根據信息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表現形式等,將信息安全事件分為網路攻擊事件、有害程序事件、信息泄密事件和信息內容安全事件四大類。
網路攻擊事件:
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利用信息系統的配置缺陷、協議缺陷、程序缺陷或使用暴力攻擊對信息系統實施攻擊,並造成信息系統異常或對信息系統當前運行造成潛在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包括拒絕服務攻擊事件、後門攻擊事件、漏洞攻擊事件、網路掃描竊聽事件、網路釣魚事件、干擾事件等。
有害程序事件:
蓄意製造、傳播有害程序,或是因受到有害程序的影響而導致的信息安全事件。包括計算機病毒事件、蠕蟲事件、特洛伊木馬事件、僵屍網路事件、混合攻擊程序事件、網頁內嵌惡意代碼事件等。
信息泄露事件:
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造成信息系統中的信息被篡改、假冒、泄漏、竊取等,導致的信息安全事件。信息泄露事件包括專利泄露、系統主動監控及異常查單、產品競價推銷、懷疑員工泄露客戶資料、員工泄露公司合同等。
信息內容安全事件:
利用信息網路發布、傳播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內容的安全事件。包括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規定的信息安全事件;針對社會事項進行討論、評論,形成網上敏感的輿論熱點,出現一定規模炒作的信息安全事件;組織串連、煽動集會遊行的信息安全事件。
2、信息安全事件分級
依據《GB\Z 20985-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網路攻擊事件管理指南》 《GB\Z 20986-2007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網路攻擊事件分類分級指南》等法律法規文件,從以下因素進行考慮
信息密級:衡量因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的要素;
聲譽影響:衡量因信息安全事件對公司品牌
F. 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響網路安全的因素:
1、自然災害、意外事故;
2、計算機犯罪;
3、人為行為,比如使用不當,安全意識差等;
4、黑客」 行為:由於黑客的入侵或侵擾,比如非法訪問、拒絕服務計算機病毒、非法連接等;
5、內部泄密;
6、外部泄密;
7、信息丟失;
8、電子諜報,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竊取等;
9、網路協議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等等。
(6)人為操作導致的網路安全事件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保護網路安全、保護應用服務安全和保護系統安全三個方面,各個方面都要結合考慮安全防護的物理安全、防火牆、信息安全、Web安全、媒體安全等等。
1、保護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為保護商務各方網路端系統之間通信過程的安全性。保證機密性、完整性、認證性和訪問控制性是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保護網路安全的主要措施如下:
(1)全面規劃網路平台的安全策略。
(2)制定網路安全的管理措施。
(3)使用防火牆。
(4)盡可能記錄網路上的一切活動。
(5)注意對網路設備的物理保護。
(6)檢驗網路平台系統的脆弱性。
(7)建立可靠的識別和鑒別機制。
2、保護應用安全。
保護應用安全,主要是針對特定應用(如Web伺服器、網路支付專用軟體系統)所建立的安全防護措施,它獨立於網路的任何其他安全防護措施。雖然有些防護措施可能是網路安全業務的一種替代或重疊,如Web瀏覽器和Web伺服器在應用層上對網路支付結算信息包的加密,都通過IP層加密,但是許多應用還有自己的特定安全要求。
由於電子商務中的應用層對安全的要求最嚴格、最復雜,因此更傾向於在應用層而不是在網路層採取各種安全措施。
雖然網路層上的安全仍有其特定地位,但是人們不能完全依靠它來解決電子商務應用的安全性。應用層上的安全業務可以涉及認證、訪問控制、機密性、數據完整性、不可否認性、Web安全性、EDI和網路支付等應用的安全性。
3、保護系統安全。
保護系統安全,是指從整體電子商務系統或網路支付系統的角度進行安全防護,它與網路系統硬體平台、操作系統、各種應用軟體等互相關聯。涉及網路支付結算的系統安全包含下述一些措施:
(1)在安裝的軟體中,如瀏覽器軟體、電子錢包軟體、支付網關軟體等,檢查和確認未知的安全漏洞。
(2)技術與管理相結合,使系統具有最小穿透風險性。如通過諸多認證才允許連通,對所有接入數據必須進行審計,對系統用戶進行嚴格安全管理。
(3)建立詳細的安全審計日誌,以便檢測並跟蹤入侵攻擊等。
G. 如何減少人為失誤造成的信息安全事故
1、消除那些會導致用戶犯錯誤的策略,比如用戶能夠使用加密、密碼管理、認證和訪問管理、網路訪問規則及自動備用鎖等自動保護措施。
2、使用防禦策略來保障某人執行正確的任務,像是任務清單、意識活動、程序、紀律措施、訴訟威脅、培訓及再訓等。
3、使用緩解策略確保檢測機制能夠在事故發生前及時制止,以降低人為失誤帶來的不良後果。例子包括審計、內部控制、漏洞檢測解決方案、系統監控與檢測。
H. 造成網路安全威脅的主要根源有哪些
蟻穴"。配置再完善的防火牆、功能 再強大的入侵檢測系統、結構再復雜的系統密碼也擋不住內部人員從網管背後的一瞥。"微軟被黑案"的事例證明,當前企業網路最大的安全漏洞來自內部管理的不嚴密。因此網路安全,重在管理。那麼如何管理呢?請仔細研讀下文。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及現狀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和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越來越依賴於網路。與此相關的網路安全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並逐漸成為企業網路應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那麼網路安全這一要領是如何提到人們的議事日程中來的呢?
1. 網路安全的概念的發展過程
網路發展的早期,人們更多地強調網路的方便性和可用性,而忽略了網路的安全性。當網路僅僅用來傳送一般性信息的時候,當網路的覆蓋面積僅僅限於一幢大樓、一個校園的時候,安全問題並沒有突出地表現出來。但是,當在網路上運行關鍵性的如銀行業務等,當企業的主要業務運行在網路上,當政府部門的活動正日益網路化的時候,計算機網路安全就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路克服了地理上的限制,把分布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分支機構聯系起來。它們使用公共的傳輸信道傳遞敏感的業務信息,通過一定的方式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使用某個機構的私有網路。組織和部門的私有網路也因業務需要不可避免地與外部公眾網直接或間接地聯系起來,以上因素使得網路運行環境更加復雜、分布地域更加廣泛、用途更加多樣化,從而造成網路的可控制性急劇降低,安全性變差。
隨著組織和部門對網路依賴性的增強,一個相對較小的網路也突出地表現出一定的安全問題,尤其是當組織的部門的網路就要面對來自外部網路的各種安全威脅,即使是網路自身利益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也可能由於被攻擊者利用而帶來不必要的法律糾紛。網路黑客的攻擊、網路病毒的泛濫和各種網路業務的安全要求已經構成了對網路安全的迫切需求。
2. 解決網路安全的首要任務
但是,上面的現狀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當人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投向黑客攻擊和網路病毒所帶來的安全問題的時候,卻不知道內部是引發安全問題的根源,正所謂"禍起蕭牆"。國內外多家安全權威機構統計表明,大約有七八成的安全事件完全或部分地由內部引發。在一定程度上,外部的安全問題可以通過購置一定的安全產品來解決,但是,大多數的外部安全問題是由內部管理不善、配置不當和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引起的。因此,建立組織的部門的網路安全體系是解決網路安全的首要任務。
網路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任何一種單一的技術或產品者無法滿足無法滿足網路對安全的要求,只有將技術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從控制整個網路安全建設、運行和維護的全過程角度入手,才能提高網路的整體安全水平。
無論是內部安全問題還是外部安全問題,歸結起來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網路建設單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缺乏安全防範意識,從而就不可能採取主動的安全 措施加以防範,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
2. 組織和部門的有關人員對網路的安全現狀不明確,不知道或不清楚網路存在的安全隱 患,從而失去了防禦攻擊的先機。
3. 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安全防範沒有形成完整的、組織化的體系結構,其缺陷給攻擊 者以可乘之機。
4. 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從而導致安全體系和安全控制措施 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效能。業務活動中存在安全疏漏,造成不必要的信息泄露,給攻擊者以收集敏感信息的機會。
5. 網路安全管理人員和技術有員缺乏必要的專業安全知識,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網路, 不能及時發現已經存在的和隨時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對突發的安全事件不能作出積極、有序和有效的反應。
網路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
實現網路安全的過程是復雜的。這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嚴格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整個過程的有效性,才能保證安全控制措施有效地發揮其效能,從而確保實現預期的安全目標。因此,建立組織的安全管理體系是網路安全的核心。我們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構建網路的安全體系結構,把組織和部門的所有安全措施和過程通過管理的手段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安全體系結構由許多靜態的安全控制措施和動態的安全分析過程組成。
1. 安全需求分析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明了自己的安全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構建適合於自己的安全體系結構,從而有效地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
2. 安全風險管理 安全風險管理是對安全需求分析結果中存在的安全威脅和業務安全需求進行風險評估,以組織和部門可以接受的投資,實現最大限度的安全。風險評估為制定組織和部門的安全策略和構架安全體系結構提供直接的依據。
3. 制定安全策略 根據組織和部門的安全需求和風險評估的結論,制定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安全策略。
4. 定期安全審核 安全審核的首要任務是審核組織的安全策略是否被有效地和正確地執行。其次,由於網路安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和部門的計算機網路的配置可能經常變化,因此組織和部門對安全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組織的安全策略需要進行相應地調整。為了在發生變化時,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能夠及時反映這種變化,必須進行定期安全審核。 5. 外部支持 計算機網路安全同必要的外部支持是分不開的。通過專業的安全服務機構的支持,將使網路安全體系更加完善,並可以得到更新的安全資訊,為計算機網路安全提供安全預警。
6. 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重要環節,也是計算機網路安全體系結構的基礎性組成部分。通過恰當的管理活動,規范組織的各項業務活動,使網路有序地進行,是獲取安全的重要條件。
I. 哪些行為屬於威脅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從技術角度上看,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於它是面向所有用戶的,所有資源通過網路共享;另一方面它的技術是開放和標准化的。
從技術角度上看,Internet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於它是面向所有用戶的,所有資源通過網路共享;另一方面它的技術是開放和標准化的。因此,Internet的技術基礎仍是不安全的。從威脅對象講,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從威脅形式上講,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人為行為、「黑客」行為、內部泄露、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信息戰、網路協議中的缺陷等,都是威脅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從人的因素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還存在著人為和非人為兩種情況。
(1)人為情況包括無意失誤和惡意攻擊。
①人為為的無意失誤。操作員使用不當,安全配置不規范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戶安全意識不強,選擇用戶口令不慎,將自己的賬號隨意轉告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情況,都會對網路安全構成威脅。
②人為的惡意攻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攻擊,它的目的在於纂改系統中所含信息,或者改變系統的狀態和操作,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另一種是被動攻擊,它在不影響網路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截獲和竊取,分析信息流量,並通過信息的破譯獲得重要機密信息,它不會導致系統中信息的任何改動,而且系統的操作和狀態也不被改變,因此被動攻擊主要威脅信息的保密性。這兩種攻擊均可對網路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並導致機密數據的泄露。
(2)非人為因素主要指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網路軟體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缺陷和無漏洞的,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然而,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目標,導致黑客頻頻攻入網路內部的主要原因就是相應系統和應用軟體本身的脆弱性和安全措施的不完善。另外,軟體的「後門」都是軟體設計編程人員為了自便而設置的,一般不為外人所知。但是一日「後門」洞開,將使黑客對網路系統資源的非法使用成為可能。
J. 你能說說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嗎
我們將所有影響網路正常運行的因素稱為網路安全威脅,從這個角度講,網路安全威脅既包括環境因素和災害因素,也包括人為因素和系統自身因素。
1.環境因素和災害因素
網路設備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供電、靜電、灰塵、強電磁場、電磁脈沖等,自然災害中的火災、水災、地震、雷電等,均會影響和破壞網路系統的正常工作。針對這些非人為的環境因素和災害因素目前已有比較好的應對策略。
2-人為因素
多數網路安全事件是由於人員的疏忽或黑客的主動攻擊造成的,也就是人為因素,豐要包括:
(1)有意:人為的惡意攻擊、違紀、違法和犯罪等。
(2)無意:工作疏忽造成失誤(配置不當等),對網路系統造成不良後果。
網路安全技術主要針對此類網路安全威脅進行防護。
3.系統自身因素
系統自身因素是指網路中的計算機系統或網路設備因自身的原因導致網路不安全,主要包括:
1)計算機硬體系統的故障。
2)各類計算機軟體故障或安全缺陷,包括系統軟體(如操作系統)、支撐軟體(各種中間件、資料庫管理系統等)和應用軟體。
3)網路和通信協議自身的缺陷也會導致網路安全問題,1.4節將詳細分析互聯網協議的安全問題。
系統自身的脆弱和不足(或稱為安全漏洞)是造成信息系統安全問題的內部根源,攻擊者正是利用系統的脆弱性使各種威脅變成現實。
一般來說,在系統的設計、開發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系統漏洞,主要包括:
1)系統基礎設計錯誤導致漏洞,例如互聯網在設計時沒有認證機制,使假冒IP地址很容易。
2)編碼錯誤導致漏洞,例如緩沖區溢出、格式化字元串漏洞、腳本漏洞等都是在編程實現時沒有實施嚴格的安全檢查而產生的漏洞。
3)安全策略實施錯誤導致漏洞,例如在設計訪問控制策略時,沒有對每一處訪問都進行訪問控制檢查。
4)實施安全策略對象歧義導致漏洞,即實施安全策略時,處理的對象和最終操作處理的對象不一致,如IE瀏覽器的解碼漏洞。
5)系統開發人員刻意留下的後門。 些後門是開發人員為了調試用的,而另一些則是開發人員為了以後非法控制用的,這些後門一旦被攻擊者獲悉,則將嚴重威脅系統的安全。
除了上述在設計實現過程中產生的系統安全漏洞外,很多安全事故是因為不正確的安全配置造成的,例如短口令、開放Guest用戶、安全策略配置不當等。
盡管人們逐漸意識到安全漏洞對網路安全所造成的嚴重威脅』,並採取很多措施來避免在系統中留下安全漏洞,但互聯網上每天都在發 新的安全漏洞公告,漏洞不僅存在,而且層出不窮,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主要在於:
1)方案的設計可能存在缺陷。
2)從理論上證明一個程序的正確性是非常困難的。
3)一些產品測試不足就匆匆投入市場。
4)為了縮短研製時間,廠商常常將安全性置於次要地位。
5)系統中運行的應用程序越來越多,相應的漏洞也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
為了降低安全漏洞對網路安全造成的威脅,目前一般的處理措施就是打補丁,消除安全漏洞。但是,打補丁也不是萬能的,主要原因是:
1)由於漏洞太多,相應的補丁也太多,補不勝補。
2)有的補丁會使某些已有的功能不能使用,導致拒絕服務。
3)有時補丁並非廠商們所宣稱的那樣解決問題。
4)很多補丁一經打上,就不能卸載。如果發現補丁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合適,就只好把整個軟體卸載,然後重新安裝軟體,非常麻煩。
5)漏洞的發現到補丁的發布有一段時間差,此外,漏洞也可能被某些人發現而未被公開,這樣就沒有相應的補丁可用。
6)網路和網站增長太快,沒有足夠的合格的補丁管理員。
7)有時候打補丁需要離線操作,這就意味著關閉該計算機上的服務,這對很多關鍵的服務來說也許是致命的。
8)有時補丁並非總是可以獲得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應用范圍不廣的系統而言,生產廠商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動力去開發補丁程序。
9)廠商可能在補丁中除解決已有問題之外添加很多的其他功能,這些額外的功能可能導致新的漏洞出現,系統性能下降,服務中斷,或者出現集成問題和安全功能的暫時中斷等。
1 0)補丁的成熟也需要一個過程,倉促而就的補丁常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還會帶來新的安全漏洞。
1 1)自動安裝補丁也有它的問題,很多自動安裝程序不能正常運行。
網路對抗研究領域中一個最基礎的研究方向就是漏洞挖掘,即通過測試、逆向分析等方法發現系統或軟體中存在的未知安全漏洞,在其安全補丁發布之前開發出相應的攻擊程序,並大規模應用。對於已發布補丁的軟體,也可以通過補丁比較技術發現補丁所針對的安全漏洞的細節,以最短的時間開發出利用程序,在用戶還沒來得及打上補丁之前實施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補丁反而為攻擊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總之,威脅網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系統自身存在安全漏洞,從而給了攻擊者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