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IHE-C认证
IHE是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的缩写,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定名。IHE目前并不是一个组织,也没有正式命名为标准,而是一个活动,由其发起单位,如北美放射学会(RSNA)、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学会(HIMSS)等组织活动。该活动在国际上已经开展的非常广泛和深入,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国内各个区域、领域的不同专家从各自的角度都意识到IHE的重要性,都在积极开展活动,但存在行动力量分散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活动。鉴于此,由中华放射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共同倡议发起IHE中国活动,以期构建一个平台,推动国内的IHE活动。从发起成立至今,IHE中国积极加强对外沟通和国际合作,并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学术讲座和测试准备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② pet ct检查是什么
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 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
PET-CT是最高档PET扫描仪和先进螺旋CT设备功能的一体化完美融合,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1特色优势
1、早期
PET-CT能早期诊断肿瘤等疾病。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因此在肿瘤早期尚未产生解剖结构变化前,即能发现隐匿的微小病灶(大于5mm)。
2、安全
检查安全无创。检查所采用的核素大多数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或极为相似的核素,且半衰期很短,所接受的剂量较一次胸部CT扫描的剂量稍高,安全高效,短时间可以重复检查。
3、准确
检查结果更准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能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信息,同时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能帮助确定和查找肿瘤的精确位置,其检查结果比单独的PET或CT有更高的准确性,特别是显着提高了对小病灶的诊断能力。
4、快速
进行全身快速检查。其它影像学检查是对选定的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扫描,而PET-CT一次全身扫描(颈、胸、腹、盆腔)仅需近20分钟左右,能分别获得PET、CT及两者融合的全身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可直观的看到疾病在全身的受累部位及情况。
5、性价比高
可早期发现肿瘤,确定性质,其治疗费用较晚发现减少1-5倍,生存时间提高1-5倍,甚至10倍;一次检查就可准确判断大多数肿瘤的良恶性、是否有转移,避免了多种检查延误疾病诊断或者制定错误的治疗方案;可准确对于肿瘤进行分期,评价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方法和剂量;能准确判定肿瘤治疗后的肿瘤复发,虽单一检查费用略高,但实际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放化疗和住院,总体性价比突出。
2适应人群
1、社会精英 生活压力大、身体透支
高层公务员、企业高管、演艺明星等精英阶层作为社会和家庭的顶梁柱,责任大,工作压力大,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加上应酬较多,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有些疾病已处于潜伏期,等出现症状再做检查,为时已晚。
医学专家建议,工作压力大、责任大的社会精英,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最好一年能做一次防癌检查,如PET-CT检查,排除重大隐疾,保持健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系统,调节好生活规律。
2、长期疾病史者
由于患病已久,如罹患乙肝、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平日大多以药物控制,这类人尤其需要注意身体检查,特别是当出现症状程度逐渐加重时,一定要引起重视。
专家指出,具有长期慢性病史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PET-CT检查,排除一些病情加重及并发症,做得早期发现,避免更大的损失。
3、肿瘤家族史人群
肿瘤家族史人群,是指家族几代都有肿瘤病史。经科学研究,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是食道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如父母有此类病史,子女患该病的概率高出数倍。因此,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进行早期检测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家认为,肿瘤家族史是评估发生基因突变风险和进行合理检查的重要指标,建议这类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进行PET-CT防癌筛查的优良习惯。
4、不良生活习性者
长期作息无常、暴饮暴食、酗酒抽烟、中老年女性下体不规则的流血等,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平日经常咳嗽、咳痰、胸痛、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大便不规律、便中带血、腹部肿块;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明显等等,这些情况均需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过准确的检查诊断,降低肿瘤的发生概率,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作用
PET的独特作用是以代谢显像和定量分析为基础,应用组成人体主要元素的短命核素如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为示踪剂,不仅可快速获得多层面断层影象、三维定量结果以及三维全身扫描,而且还可以从分子水平动态观察到代谢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生化、化学递质、受体乃至基因改变。近年来,PET在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等方面均已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4特点
PET/CT则是将PET和CT(计算机体层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用同一个检查床和同一个图像处理工作站,将PET图像和CT图像融合,可以同时放映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形态结构,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一、PET-CT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肿瘤有无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在肿瘤患者中,经PET-CT检查,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明确诊断,而改变了治疗方案;PET-CT能准确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总体上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二、PET-CT能对癫痫灶准确定位,也是诊断抑郁症、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独特检查方法。癫痫的治疗是世界十大医疗难题之一,难就难在致痫灶的准确定位,PET-CT使这一医学难题迎刃而解。经PET-CT的引导,采用X-刀或γ-刀治疗,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PET-CT也是健康查体的手段,它能一次显像完成全身检测,可早期发现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肿瘤及心、脑疾病,达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目的。
四、PET-CT也能进行很好的疗效评估:手术、放疗、化疗等某种治疗后,通过petct检查可以确定肿瘤是否有变化、癌细胞的活跃性是否降低、全身其他部位还有没有扩展,可以判断出之前的治疗效果。[1]
现代医学认为,绝大多数疾病是体内生化过程失调的结果,PET-CT可在生理状态下动态地定量观察体内分子水平的生化变化。随着人类基因的解密,对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及心、脑疾病和各种遗传性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后转归,将从根本上得到认识,也可望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PET-CT基因显像是连接临床与基础基因研究的“桥梁”。
以下是阜外何作祥教授推荐JNM文章的中译本: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Vol. 46 No. 3 385
詹姆士W.弗莱彻,医学博士着方庭正译 毫无疑问,PET/CT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现在每售出4台ECT机器就有至少3台是以硬件融合为特征的PET/CT。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临床开始将以18F-FDG显像为主的PET检查投入常规商业运行以来,PET技术的发展就被紧紧地控制在核医学业界的手中而没有其他领域的人士染指。 在过去的5年里,包括PET/CT商业制造在内的PET技术迅猛地发展。PET/CT相对于专用PET的优势来源于分别提供结构信息和功能信息的两种显像技术的完美结合。这些优势及其所带来的对疾病定位与定性的能力的提高现在已经被范围远远大于核医学界的广大医学界人士所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核医学界的某些成员-专业医师-就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正如PET/CT要大规模的取代专用PET一样,装备了可应用口服及介入增强剂并具有更高电功率的诊断级CT的PET/CT也必将取代单一的CT。由于很多核医学医师并不精通CT断层解剖学,他们目前也无法对PET/CT中的CT信息予以专业的解读。而如果PET/CT检查只需停留在仅仅将其CT部分用于衰减校正和18F-FDG PET显像中病灶定位的初级水平,那么就不需要进行诊断水平的CT检查,也没有必要对CT信息进行正式的解读。对于并不精通PET显像的放射学医师而言,他们正面临这正好恰恰相反的问题,鉴于此一些人提出PET和CT应该分别由各自领域有资格的医师进行解读。然而从长远看,这个建议也并不能解决问题。 为了保证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处理,进行此项工作的医师们必须要同样的精通于PET和CT这两个领域。这一综合工作的最高水平要求医师们将诊断级别CT显像信息和PET显像信息一起用于对患者的诊断当中。这个目标也只能由在这两个领域都受过严格培训并达到相当水准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不幸的是,目前核医学专业和放射学专业的学院教育各自互不相关,并不能提供达到上述专业水准要求的经验和所需培训。这种课程设置的缺失使无论患者还是专业界都无法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的。
纠正这一状况要从两个水平入手。在学院教育水平,必须有足够长度和覆盖面的课程,以使住院医师能在断层显像和PET这两个专业都接受教育和培训。在临床实践水平,必须有充足的、充分混合的继续教育和经验总结,以使从业者能够在这两个领域达到同样高水平的诊断、解读和综合能力。对于住院医师而言,有必要对院校课程学习所提供的培训和经验的水平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求达到新形势下的PET和CT教育的要求。对于临床医师而言,相关的专业协会有必要为此研讨并建立继续教育和经验总结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将能够提高并专业化PET/CT临床从业者的资质,使之获得广泛认同和尊重。 这些措施和途径正在被付诸行动,这必将成为核医学界的胜利,同样更是患者的福音。
PET-CT绝非万能的 但其绝对是影像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其在肿瘤临床诊治中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5医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PET/CT仪增加很快,经调查,截止2006年8月底安装PET/CT达54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地发展不平衡,配制欠合理;缺少关于PET/CT的检查指南和诊疗规范;科学研究缺乏创新,缺乏多中心的研究成果,缺乏大宗病例的总结报告,关于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刚刚起步;综合影像学和放射性药物的人才明显不足,通过继续教育解决急需。
PET/CT主要用于恶性肿瘤,而在我国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因亲人患肿瘤致贫的家庭已不少见。实际情况是:尽管PET/CT这一高端设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但相当多的患者因无力支付昂贵的检查费,不得不放弃使用。为此,上述54个中心除个别外,全年1个中心的检查量难以超过1500人次,以致多数PET/CT和加速器没有发挥作用。可以预料,随着PET/CT应用的逐渐成熟,PET/CT的临床价值一定会被认可,一旦有部分病种(如某些恶性肿瘤)的检查费用被纳入医疗保险,PET/CT检查的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在临床上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6原理
一 、PET显像的基本原理
PET是英文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缩写。其临床显像过程为:将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F-18等)标记到能够参与人体组织血流或代谢过程的化合物上,将标有带正电子化合物的放射性核素注射到受检者体内。让受检者在PET的有效视野范围内进行 PET显像。放射核素发射出的正电子在体内移动大约1mm后与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511 KeV)、
方向相反的γ光子。由于两个光子在体内的路径不同,到达两个探测器的时间也有一定差别,如果在规定的时间窗内(一般为 0-15 us),探头系统探测到两个互成180度(士0.25度)的光子时。即为一个符合事件,探测器便分别送出一个时间脉冲,脉冲处理器将脉冲变为方波,符合电路对其进行数据分类后,送人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便得到人体各部位横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的影像。
PET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机架、环形探测器、符合电路、检查床及工作站等。探测系统是整个正电子发射显像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它采用的块状探测结构有利于消除散射、提高计数率。许多块结构组成一个环,再由数十个环构成整个探测器。每个块结构由大约36个锗酸铋(BGO)小晶体组成,晶体之后又带有2对(4个)光电倍增管(PMT)(请看图1)。BGO晶体将高能光子转换为可见光.PMT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再被转换成时间脉冲信号,探头层间符合线路对每个探头信号的时间耦合性进行检验判定,排除其它来源射线的干扰,经运算给出正电子的位置,计算机采用散射、偶然符合信号校正及光子飞行时间计算等技术,完成图像重建。重建后的图像将PET的整体分辨率提高到2 mm左右。
PET采用符合探测技术进行电子准直校正,大大减少了随机符合事件和本底,电子准直器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没有铅屏蔽的影响)和分辨率。另外.BGO晶体的大小与灵敏度成正相关性。块状结构的PET探头。能进行2D或3D采集。2D采集是在环与环之间隔置铅板或钨板,以减少散射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2D图像重建时只对临近几个环(一般2-3个环)内的计数进行符合计算,其分辨率高,计数率低;3D数据采集则不同。取消了环与环之间的间隔, 在所有环内进行符合计算,明显地提高了计数率,但散射严重, 图像分辨率也较低,且数据重组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两种采集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灵敏度不同,3D采集的灵敏度在视野中心为最高。
二 、多层螺旋CT的工作原理
CT的基本原理是图像重建, 根据人体各种组织(包括正常和异常组织)对X射线吸收不等这一特性, 将人体某一选定层面分成许多立方体小块(也称体素)X射线穿过体素后, 测得的密度或灰度值称为象素。X射线束穿过选定层面, 探测器接收到沿X射线束方向排列的各体素吸收X射线后衰减值的总和,为已知值,形成该总量的各体素X射线衰减值为未知值,当X射线发生源和探测器围绕人体做圆弧或圆周相对运动时。用迭代方法
求出每一体素的X射线衰减值并进行图像重建,得到该层面不同密度组织的黑白图像。
螺旋CT突破了传统CT的设计,采用滑环技术, 将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与固定机架内不同金属环相连运动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滑动电刷与金属环导联。球管和探测器不受电缆长度限制,沿人体长轴连续匀速旋转, 扫描床同步匀速递进(传统 CT扫描床在扫描时静止不动),扫描轨迹呈螺旋状前进,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
多层螺旋CT的特点是探测器多层排列。是高速度、高空间分辨率的最佳结合。多层螺旋CT的宽探测器采用高效固体稀土陶瓷材料制成。每个单元只有 0.5、1或 1.25 mm厚, 最多也只有5 mm厚 薄层扫描探测器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99%能连续接收X射线信号。余辉极短, 且稳定性好。多层螺旋CT能高速完成较大范围的容积扫描, 图像质量好, 成像速度快,具有很高的纵向分辨率和很好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拓宽了CT的应
用范围,与单层螺旋CT相比。采集同样体积的数据, 扫描时间大为缩短,在不增加X射线剂量的情况下, 每15 S左右就能扫描一个部位;5S内可完成层厚为3 mm的整个胸部扫描;采用较大的螺距 P值,一次屏气20 S,可以完成体部扫描;同样层厚, 同样时间内, 扫描范围增大4倍。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明显提高, 病人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减少,x线球管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同时,节省了对比剂用量,提高了低对比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明显减少了噪声、伪影及硬化效应。另外,还可根据不同层厚需要自动调节X射线锥形线束的宽度,经过准直的X射线束聚焦在相应数目的探测器上 探测器通过电子开关与四个数据采集系统(DAS)相连。每个DAS能独立采集完成一套图像, 按照DAS与探测器匹配方式不同。通过电子切换可以选择性地获得1层、2层或4层图像,每层厚度可自由选择(0.5、1.0、1.25 mm或 5、10 mm。采集的数据既可做常规图像显示, 也可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完成三维立体重建、多层面重建、器官表面重建等,并能实时或近于实时显示。另外.不同角度的旋转、不同颜色的标记,使图像更具立体感 更直观、逼真。仿真内窥镜、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也更加成熟和快捷。
三 、 PET-CT的图像融合
PET与CT两种不同成像原理的设备同机组合,不是其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融合,融合后的图像既有精细的解剖结构又有丰富的生理.生化功能信息 能为确定和查找肿瘤及其它病灶的精确位置 定量、定性诊断提供依据。并可用X线对核医学图像进行衰减校正。
PET-CT的核心是融合,图像融合是指将相同或不同成像方式的图像经过一定的变换处理 使它们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坐标达到匹配,图像融台处理系统利用各自成像方式的特点对两种图像进行空间配准与结合, 将影像数据注册后合成为一个单一的影像。 PET-CT同机融合(又叫硬件融合、非影像对位)具有相同的定位坐标系统,病人扫描时不必改变位置,即可进行 PET-CT同机采集, 避免了由于病人移位所造成的误差。采集后两种图像不必进行对位、转换及配准,计算机图像融合软件便可方便地进行
2D、3D的精确融合,融合后的图像同时显示出人体解剖结构和器官的代谢活动, 大大简化了整个图像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度、避免了复杂的标记方法和采集后的大量运算,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配准问题, 图像可靠性大大提高。
PET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受康普顿效应、散射、偶然符合事件、死时间等衰减因素的影响, 采集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 图像质量失真,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校正,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医学影像。同位素校正得到的穿透图像系统分辨率一般为12 mm、而 X线方法的穿透图像系统分辨率为1mm左右 图像信息量远大于同位素方法。用 CT图像对 PET进行衰减校正 使 PET图像的清晰度大为提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同位素穿透源校正的效果(请看图2), 分辨率提高了 25%以上,校正效率提高了 30%,且易于操作。校正后的 PET图像与 CT图像进行融合, 经信息互补后得到更多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关系的信息 对于肿瘤病人手术和放射治疗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7临床应用
PET-CT提供的预测和治疗处理信息比单独 PET和 CT多得多,它超越了单独PET和单独CT的现有领域,既能完成超高档 CT的所有功能,又能完成 PET的功能——20 min能完成全身 CT扫描, 比单纯 PET的效率提高了 60%以上,还能提供比 CT更为准确、快速的心肌和脑血流灌注功能图像。 PET-CT融合图像能很好地描述疾病对生物化学过程的作用, 鉴别生理和病理性摄取, 能在疾病得到解剖证据前检测出早期发病征兆,甚至能探测到小于2 mm的亚临床型的肿瘤,为临床正确确定放疗的计划靶区(临床靶区与生物靶区相结合)、检测治疗过程中药物和放疗效果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筛选最有效治疗药物。解剖定位加功能显像对于病变部位。
具体应用
1. 癫痫定位: 对脑癫痫病灶准确定位,为外科手术或伽玛刀切除癫痫病灶提供依据;
2. 脑肿瘤定性和复发判断: 脑肿瘤的良恶性定性、恶性胶质瘤边界的确定、肿瘤治疗后放射性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肿瘤活检部位的选择等。
3. 痴呆早期诊断:早老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分期并与其他类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
4. 脑受体研究:帕金森病的脑受体分析,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5. 脑血管疾病:PET-CT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脑缺血发作引起的脑代谢变化,因此可以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并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
6. 药物研究:进行神经精神药物的药理学评价和指导用药,观察强迫症等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情况,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提供术前的依据和术后疗效随访等。
7.高级健康体检:早期肿瘤是可以得到治愈的,但大部分肿瘤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了,故肿瘤的常规筛查不可忽视,PET-CT简便,安全,全面,准确,是人群健康体检的最佳手段。[1]
8、肺癌检查:70%肺癌确诊时已到中晚期,中晚期肺癌过了最佳治疗期,能够在早期发现肺癌病灶的最先进的影像学仪器显然是PETCT。PET-CT的超高灵感度,使得探测人体神经系统微量功能代谢变成可能,不仅提高了病灶的清晰度和特异性,更大大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和确诊率,使定位更加准确。[1]
8风险
事实上,PET-CT异常火爆之下,其风险性往往被忽视。
一家预约网站形象地表述为,做一次PET-CT全身扫描的辐射量相当于做两次胸部X光扫描;相当于居家生活五年所受自然辐射剂量;相当于北京到纽约往返飞行100次。
而对于PET-CT所用造影剂的辐射量,解放军307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丁勇曾专门在微博上做过解释,他指全身扫描有效剂量产生的辐射约为10.5毫西弗,只是《辐射防护规定》中一次应急照射限值100毫西弗的十分之一,远低于发生非随机辐射损害的值。
然而,一篇2009年4月发表于北美放射学会《放射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称,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癌症的风险。
香港大学放射诊断学系系主任Pek-Lan Khong教授等研究者采用了三种目前主流的PET-CT仪器,结果显示 其辐射剂量在13-32毫西弗之间,而“与PET-CT有相关性的癌症发病率”则为0.2%-0.8%,且年龄越低,风险越大。因此,研究者建议,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再做PET-CT检查,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剂量。
英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辐射安全部的Robert E. Reiman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界公认,辐射对身体的损害,会随着其暴露在辐射下的次数增加而积累。因此,每一次PET-CT检查都会增加风险,这将在一段时间后最终带来显着的辐射剂量”。Robert E. Reiman强调,儿童所遭受的风险将更大。
然而,几乎没有预约网站主动提示,刚做完PET-CT检查的人,作为潜在的放射源,在短时间内应避免与孕妇和儿童有过多接触。所以在进行一次检查后,除上述规避外,患者回家后应多喝水以利排尿,卫生间马桶在排尿多冲几次,这样可以使得有效半衰期更短,衰变更快。
日本是为数不多的推广PET-CT体检的国家,并且也曾在中国推广过“健康游”项目,即便如此日本国内民众对PET-CT体检的争议也未能避免。
除了风险之外,PET-CT在肿瘤早期发现的有效性上也存在争议。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一位主任医师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
“PET-CT目前非常火,被认为能更早地发现肿瘤并确诊是恶性还是良性,这只是一厢情愿。”同仁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鲜军舫称,在新近召开的2012年欧洲放射学年会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PET-CT在这两方面并不比CT或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2011年年中,解放军306医院肿瘤外科医生蔺宏伟率先在微博上公开批评PET-CT被“滥用”。[2]
9检查流程
一、预约登记: 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在线预约方式进行预约;
二、病史采集: 请受检者出示所有检查报告、Ⅹ片、CT、MRI或超声等;
三、测量体重、血糖: 以保证检查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
四、注射: 静脉注射显像剂,根据检查目的不同,选用不同显像剂;
五、检前休息: 目的是让显影剂分布到全身,一般PET-CT会有专门的休息室;
六、上机扫描: PET-CT检查前排空小便;轻装上阵,不带任何饰品;
七、图像采集: 计算机进行PET和CT图像的融合与比较;
八、专家阅片: 为了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负责,会在第二天晨会专家开会讨论阅片;
九、报告发放: 一般情况下三个工作日取报告,如有特殊情况请跟主任详细说明。
③ 每年做2次增强CT危险么
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的,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核磁共振、介入放射等也是用的X射线)。人体中的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对射线特别敏感,如果受到长时间、大剂量照射,可能导致白内障、绝育、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或白血病。X光辐射线对胎儿的影响,较易造成胚胎残废、胎儿畸形、脑部发育不良,以及儿童期的癌症几率增加。不过通常在怀孕初期,暴露于X光之中,比较容易造成重大的伤害,愈接近预产期,影响越小。 做检查时,X射线透视和摄影所用剂量是很小的,都在安全范围之内,一次拍片人体所摄取的X射线剂量相当于看1小时电视所摄取的量;而胸透一次的剂量相当于拍片的1.5倍;如果要说到危害那就是做一次胸透的损害等于抽3支烟。但如果不是必要,还是尽量不要做。
④ 电脑旁放什么东西能防辐射,或者怎么能减少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谢谢
防电脑辐射有妙招:
使用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器前配备质量较好的防辐射屏。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
对于生活紧张而忙碌的人群来说,抵御电脑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绿茶,吃一个橘子。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电脑辐射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少。首先,应尽可能购买新款的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还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半米以外。
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仙人掌除了可以攻击坏人,还有一项好处喔!据说在计算机桌前放置一仙人掌有助于减少辐射。
常用电脑的人会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易有疲劳的感觉。常用电脑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菊花、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柑桔、大枣等。
吃一些抗辐射的食品:电脑虽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也应预防。饮茶能降低辐射的危害,茶叶中的脂多糖有抗辐射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另外,用完电脑应洗脸,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
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以能看清楚字为准,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
注意室内通风:科学研究证实,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防辐射最佳植物
仙人掌或仙人球是庭院绿化美化的上好花卉品种,尽管它们满身带刺,但外形却很美观,可用以加工入药和食用,又具有吸收电磁波辐射、减少电脑危害人体健康的“特异功能”。仙人掌类带刺的身 肉质厚,含水分多,易于吸收和化解周围环境的电磁场辐射毒素,减少室内外的污染,有益人体健康。
有园艺专家建议,凡有电磁场辐射的电视、电脑和微波炉等放置地方,同时摆上几盆仙人掌为宜。国外许多大型的电脑放置场所,无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仙人掌,这是先进的科学措施,不妨借鉴。
在电脑前放什么植物可以防辐射?
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器上加一块计算机专用滤色板,以减轻射线的危害。室内尽量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避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辐射。
使用电脑时,应调整好屏幕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则小。因此,屏幕不宜太亮,以减少屏幕辐射对人体的侵害。
另外,在操作时应与显示器保持适当的距离。正确距离应在显示器0.5米以�外。
操作电脑后,要用清水洗脸。因为在操作电脑时,脸上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形成了脸部的电磁污染,对皮肤有损害。一般来说,受到电磁辐射后,用清水洗脸,可使辐射减轻90%以上。
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经常在电脑面前工作,建议你用下方法进行保护:
1:你可以穿防辐射服装(防辐射工作服)。
2:用防辐射护肤品。
3:显示器可以用电脑防辐射防护屏
4: 种些防辐射植物盆景(如仙人掌,石莲 ,孖宝)
5:在电脑前放些吸波材料,如竹炭
6: 用电脑辐射消除仪
⑤ 什么东西可以防辐射
防辐射最好的方法:
1、富含微量元素的防辐射食品
婧麒出品了一种防辐射用品,对面部有着良好的保护效果,市面上称之为防辐射面具。能够解决长期面对电脑的工作人员电脑肌肤、皮肤暗黄、黑眼圈等面部问题。
⑥ 乳腺bi一rads分类4什么意思
乳腺增生一般分5级的,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乳腺增生的程度分期:
一、乳腺小叶增生(Ⅰ期乳腺增生)。
二、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乳腺增生)。
三、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
四、乳腺囊肿病(Ⅳ期乳腺增生)。
五、乳腺ai(Ⅴ期乳腺增生)。
(6)北美放射学会网站注册应该怎么填扩展阅读:
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
2、学习和掌握乳房自我检查方法,养成每月1次的乳房自查习惯。自查最佳时间应选择在月经过后或两次月经中间,此时乳房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已绝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乳房自查。自查中如发现异常或与以往不同体征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或每年1次乳腺体检。
⑦ X光、CT、核磁共振对备孕有无影响多久后可以怀孕
备孕期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怀孕的时候是不能拍的。一般也就是容易引起畸形。核磁共振不同于X线和CT,电磁对孕妇影响小,做完下个月即可怀孕。不同于放射性治疗,诊断性放射检查如CT对精子的影响小,一个月后即可。X光如果直接接触的话还是对备孕有点影响,可在半年后在考虑备孕。磁共振对人体是没有射线的,不需要等多久以后再怀孕,磁共振是影像学里面最安全的检查了。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存在还是等2或者3个月再要孩子比较安全。当然即使你现在怀孕也可能是正常的孩子,主要是里面有不定的因素。
⑧ 谁能告诉我PACS的具体详情,还有WEB-PACS又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好能详细点!
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缩写,意思为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是一个涉及放射医学、影像医学、数字图像技术(采集和处理)、计算机与通讯、C/S体系结构的多媒体DBMS系统,涉及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的综合及后处理等多种技术,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高技术复杂系统。
PACS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Hospital PACS。PACS与RIS和HIS的融合程度已成为衡量功能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由于PACS需要与医院所有的影像设备连接,所以必须有统一的通讯标准来保证不同厂家的影像设备能够互连,为此,1983年,在北美放射学会(ACR)的倡议下,成立了ACR-NEMA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委员会。众多厂商响应其倡议,同意在所生产的医学放射设备中采用通用接口标准,以便不同厂商的影像设备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图像数据交流。1985年,ACR/NEMA1.0标准版本发布;1988年,该标准再次修订;1992年,ACR/NEMA第三版本正式更名为DICOM3.0(Digital l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中文可译为"医学数字图像及通信标准"。DICOM3.0已为国际医疗影像设备厂商普遍遵循,所生产的影像设备均提供DICOM3.0标准通讯协议。符合该标准的影像设备可以相互通信,并可与其他网络通信设备互连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上必须支持DICOM3.0标准,已成为PACS的国际规范。只有在DICOM3.0标准下建立的PACS才能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系统连接和扩展功能。
PACS是统称而WEB-PACS是基于其技术来称呼的也是PACS的一种。采用WEB技术,客户机不需安装任何程序,只需装有IE浏览器,即可使用,真正做到移动办公,可遍布全球任一角落。真正体现“PACS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工程”的理念。比如WEB-VIDIPACS就是由唯顶公司开发的采用WEB技术,B/S架构的PACS系统。具体详情可以访问唯顶公司的网站
WEB-PACS是PACS的一种,所以其相同之处就是用途是一致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其建立的环境不同。通常的PACS采用的是C/S架构,而WEB-PACS采用的是B/S架构。客户机不需安装任何程序,只需装有IE浏览器,即可使用,真正做到移动办公。
⑨ 放射学高级教程金征宇和祁吉哪个好
俩个教授都是不错的,金征宇教授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放射学专家
金征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南通人,1960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共党员。
祁吉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放射学会(ESR)交流与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学会(ICR)2010年年会组委会主席,芬兰放射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影像装备专家组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主编及另外18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
⑩ pacs是什么意思
PACS介绍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即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的数字医疗设备如CT(计算机断层成像)、MR(磁共振成像)、US(超声成像)、DSA(数字减影)、CR(计算放射成像)、DR(数字平板放射成像)、NM(核医学成像)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医学图像的采集、规定、管理、诊断、数据处理的综合应用系统。
1、PACS的发展历史
“数字放射诊断学”是DR. Paul Capp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PACS最早的理论原型,而数字图像通信与显示的概念则是德国柏林技术大学Heins U Lemke教授提出的。
1982年1月,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在美国加州举行了第一次关于PACS的国际会议,之后这一会议与医学成像会议合并,定于每年2月在美国南加州举行。随后日本、欧洲都建立了类似的会议组织。这些组织成为PACS理论研究的开端。
最早的PACS相关研究计划是1983年美国军方赞助的一个远程放射学研究计划,1985年美国军方又资助了另一项DIN/PACS计划,由MITRE公司管理,华盛顿大学、乔治敦与乔治华盛顿联合大学具体实施,Philips医疗系统公司和AT&T公司参与。同年美国国家癌症中心资助UCLA开始其第一个PACS相关的研究计划。
美国放射学会(ACR)和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于1982年下半年成立数字图像和通信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分别代表医学成像设备用户和制造商的放射学家和厂方专家组成,致力于制定数字成像设备接口的有关标准。在Agfa 、Kodak、Ge、Philips、Siemens、Sony等公司的积极参与下,该委员会分别于1985年、1988年发布了ACR-NEMA1.0、ACR-NEMA2.0的ACR-NEMA标准的两个版本。该标准是医学图像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标准。1992年,ACR-NEMA在北美放射学会(RSNA)上展示了上述标准的第三个版本,该版本在1993年发布时被正式命名为DICOM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DICOM3.0的制定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标准化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同时,DICOM3.0的制定也参考了其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以及放射领域之外的医疗卫生标准(如HL7等)。DICOM3.0标准总结现有的医学图像领域的其它标准,兼顾并吸收它们的长处,同时改正了前两个版本ACR-NEMA1.0、ACR-NEMA2.0的不足之处。
DICOM3.0的发布以及之后的不断更新,为PACS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1993年之后,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的达到实用阶段的符合标准的PACS产品。但是由于当时相关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硬件设备、存储系统软硬件相当昂贵,PACS核心技术都垄断在国际大医疗设备厂商手中,所以PACS实施的案例均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大型医院,同时由于DICOM是一个语义级的标准,对于现实世界五花八门的应用需求,各种PACS系统存在的各种不同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硬件设备、存储系统价格不断下降,同时DICOM的核心技术逐渐为更多的中小型公司掌握,使PACS的推广普及成为可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PACS开始为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研究机构作为研发产品和工程项目来实施。
国际上,对PACS研究越来越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北美放射学会(RSNA)和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IMSS)发起成立IHE组织,以解决医疗信息系统工作流的定义和规划、对异质系统间信息共享,达到更佳的集成应用效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商对IHE进行研究和遵循,以提高产品的规范性和通用性。IHE的制定也为PACS应用部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通用需求。
2、PACS带来的效益
(1)数据完整性与数据共享
数字医学图像相对传统胶片最大的优势在于保留了所有图像信息,通过窗宽窗位的动态调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高位数字图像。
传统影像胶片的异地访问,需要人力或者物力将媒介送到目的地才能完成,但是在PACS中,院内的异地访问,即放射科(影像科)以外的调用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准确、快速的完成,保证了临床医疗的需求。同样院外或者市外、省外、国外的调用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为了完成。
数字化影像的特点,保证了任意次复制也不会改变图像的精度,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临床、研究、教学的需求。
(2)设备共享
PACS使原先对成像设备资源的独占更新为共享,从而可以节省医院对DICOM相关设备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
(3)人员共享
PACS使整个系统中的包括人员(技师、医生等)在内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充分提高人力资源的应用效率。
(4)诊疗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PACS形成的图像库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同时PACS为院内会诊、院间会诊提供有力的资源应用平台,使检查科室与临床科室更好的协作,共同提高医院对疾病的诊疗水平。
(5)快速传输
理论上数字影像在网络中可以达到光速的传输速度,即使考虑网络因素的话,在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网络中,病人的一次CT图像的在网络中的传输仅需要数秒时间。
(6)实现工作流革新
遵循IHE的PACS可以很好的规范现有检查科室工作流程,提高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对病人的有效服务。
(7)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收入
一方面,PACS的软硬件价格大大下降,取代传统的胶片和纸质报告,实现院内无纸无胶片医疗,从而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效率提高和流程变革,可以大大增加病人的流通量,从而增加了检查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病人通量,增加医疗收入。
(8)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PACS的管理程序可以简洁的掌握放射科(影像科)的工作状态、人员水平等管理信息。通过授权控制,简便的管理图像数据库,保证临床使用的前提下,又满足了放射科(影像科)资料保存的需要。
(9)提高医院声誉
通过PACS对医院整体的改造,可以大大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知名度,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PACS给放射科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改变放射科(影像科)医师的诊断模式,并给临床意识带来了极大方便。为患者提供全新的医疗服务,同时为放射科(影像科)和临床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方便,也为远程影像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